【正版书籍 现货包邮】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全新修订版历史学者张宏杰著重装再现 莫言柴静章诒和联袂推荐 呈现大明王朝真实面.
- 产品名称: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
- 是否是套装:否
- 书名: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
- 定价:45.00元
- 出版社名称:广东人民出版社
- 作者:张宏杰
- 书名: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
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:张宏杰全新修订升级版
历史学者张宏杰经典作品重装再现!全面呈现被过度粉饰的大明王朝**面貌,看中国集权专制制度是如何逐步走向**的!
作者:张宏杰
出版社:广东人民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6年1月
ISBN(咨询特价)
版 次:1 页 数:3776 字 数:300000 印刷时间:2016-1-1
开 本:16开 纸 张:胶版纸 印 次:1 包 装:平装
目录
章诒和序(原版序言)
丁东序(原版序言)
历史的惯性:朱璋
龙爪上的泥土
初生鳞甲
练就帝王心
龙椅上的农民
一、均平天下
二、构建乌托邦
三、结网的蜘蛛
四、思维格式化
甲、禁止奇装异服
乙、化民成俗
丙、学《大诰》运动
权力的奥秘:朱棣
偏执症患者:海瑞
一个开得过分的玩笑:魏忠贤
在劫难逃:张献忠
无处收留:吴三桂
血液里的海水:郑成功
历史比小说更好看(原版后记)
在线试读
清人赵翼对朱璋的评价被许多人认为十分准确:“盖明祖一人,圣贤、豪杰、盗贼之性,实兼而有之者也。”
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:朱璋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。“农民”为体,“流氓”为用。骨子里,他永远是一个克勤克俭、谨小慎微的农民。江湖经历又给他的血液里注入了流氓的泼辣。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在与群雄周旋时,长袖善舞,纵横禆阖,而令他笑到最后的,却因为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农民式的谨慎、持重。
史称朱璋“地主阶级化”前是一个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,是率领汉人推翻蒙古人统治的民族英雄。岂知他走上英雄领袖生涯,实是迫不得已。
虽然在大统治下朱氏一家经常颠沛流离,食不果腹,但朱璋对蒙古皇帝缺乏痛恨之情,甚至充满感戴之意。草民一食一饭,都是朝廷所赐,这种观念在世代安善良民的朱家根深蒂固。洪武三年(1370),朱璋曾对臣下说:“主中国百年,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。”
终其一生,朱璋始终把朝入主中国、享受汉人膏血视为“奉天承运”,“顺天应人”,理所当然。他说:“宋运告终,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。”由于后代皇帝“驭下过宽”,不能自己独揽大权,才不幸失去天下。朝被推翻后,他说“祖宗功德在天”,把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,世世祭祀。这并不仅是为重建纲常而采取的权宜之计,对他来说,报大生养之恩,尽前朝良民之责任,乃是理所当然。
因此,朱璋一开始没有“积极投身革命”就可以理解了。在他流浪江湖的几年中,大天下已经是烽烟处处,而史料并没有留下朱璋“向往革命”的蛛丝马迹。那时,白莲教遍布乡野,朱璋不可能不有所耳闻目睹,但是没有任何他参加白莲教的记载。为了生存,他可以偷可以抢,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“造反”。在结束流浪生涯,回到皇觉寺后,虽然已经身受目睹了朝的反动统治之残酷暴虐,或多或少受到白莲教革命思想的影响,朱璋还是选择了老老实实做一个前途暗淡的和尚,并且在冷冷清清的庙里一呆就是三年,他认认真真地跟老和尚学念经,吹法螺。《剑桥中国明代史》说:“在这时他似乎开始学习认字并简单地研修佛教经文。他的理解力很好,记忆力也很强。”
朱璋一生为人做事的特点是认真敬业。登基后,从他仍然对佛教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这一事实看,说明在三年和尚生涯中,他对佛教经典确实是下了点工夫的。后半生他有几种可能的选择:也许是继续做和尚,也许积点钱买几亩地还俗做农民,也许会学门技艺,做个木匠或者瓦匠,只有军人不在选择之列。“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。”军人是风险最大的职业,实在不符合他谨慎的本性。
然而,身在乱世,人的命运就是如此离奇,你越怕什么,什么就偏偏会来到你身边。朱璋重做和尚的第三年头上,农民起义的烈火烧到了皇觉寺边。至正十二年(1352)正月十一,安徽定远的大地主郭子兴等五人起兵于定远,试图与一争天下。附近农民几万人,“弃农业,执刀刃器”,纷纷前往投奔。二月二十七,郭子兴等率领这支队伍,一举攻占了濠州,皇觉寺所在地区被纳入起义军的势力范围。
乱世里没有清静之地。起义军三天两头来庙里搜粮食,找吃的。不几天,军又驻扎附近。他们不敢与起义军正面交锋,每天到各村抢劫,见人就抓,当作“乱民”送到长官那里报功领赏。和尚们在庙里成天提心吊胆,看这样子,保不起哪天就被官兵抓去充当“乱民”,被砍掉脑袋。没办法,白天只好揣个饼子,躲到山里,等太阳下山了,再回来睡觉。
岂料在两军夹缝间,如此苟且偷生都不可能。那天和尚们下山,庙已经没了。原来起义军来庙里找吃的,一粒粮食也没找着,一生气,一把火把庙给烧了个精光。
朱璋彻底走投无路了。再出去流浪吧,烽烟处处,天下已经没有安静的地方。兵为刀殂,民为鱼肉。看来在这个武力决定一切的时候,只有拿起武器,才有可能活下来。可是,当什么兵,也是个问题:“出为兵,扐红巾至,欲入红巾,畏兵至,两难莫敢前。”
在残垣断壁里忍饥挨饿躲藏了几天,他意外地收到了同村的一个哥们给他捎来的音讯。原来这个哥们已经加入红巾军了,说如今大碗喝酒,大块吃肉,快活得很,劝他也快快参加。
他并没有欣然往赴。谨慎的天性让他一次次拖延。这时,命运给了他又一次推动力。大师兄告诉他,红巾给他捎信的消息已经被人知道了,有人想向官军举报他呢。
事已至此,他还是没下定决心。他找到了一尊没被烧坏的菩萨像,想让神佛给出出主意。点上香,磕了头,拿起神案前的两块木片,按老和尚教给他的卜卦法卜算起来。第一卦问:应该去当兵还是继续当和尚?答案是应该当兵。那么,当红巾好还是当官军好?答案是当红巾。
一个伟大农民起义领袖的命运就这样被两块木片确定下来了。革命与反动之间就这样一念之隔。不过,这个一念之差一直让朱璋感觉不好意思。后来,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,是人生的一大污点。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“昔者,朕被妖人(红巾军)逼起山野。”(《与臣秃鲁书》)他又说:“朕本淮右布衣,暴兵(红巾)忽至,误入其中。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三七)在《皇陵碑》中,朱璋说:“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,豪杰(那些起义领袖)何有乎仁良(也没什么好东西)?”登基即位后,这固然是维护皇朝统治而不得不以造反为非,也未尝不是朱璋参加革命大业时的部分真实思想。
二
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,一个穿着破烂袈裟的年轻和尚来到濠州城下,向守门的士兵要求进城去,参加红巾军。这和尚身材高大,黑长脸,大鼻子大耳朵大下巴,双目炯炯有神。守兵觉得他身上有点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。面对雪亮的大刀,这个人沉得住气,并不害怕。鉴于城外军密布,守兵认为面前这个人有可能是军的奸细,发一声喊,几个人按住年轻和尚,五花大绑,拉到护城河边准备砍了。宁可错杀一千,不可放过一个,这是形势的需要。在这些初级阶段的革命者看来,可以随便杀人也是起义者的一种特权。
选择了当兵就是选择了风险,朱璋早有心理准备。没有想到的,还没当成兵就可能先成了刀下鬼。不过朱璋并没有惊慌失措,他的第一反应是声嘶力竭地呼喊,试图吸引更多的军人来围观,也许会有人出来制止这几个守兵的野蛮行径。
这个做法救了他。正在城外巡视的起义军帅郭子兴听到了他的呼喊,驰马赶到,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。从这个二十四岁的小和尚眼里,郭子兴看到了一点与众不同的内容。冰凉的刀片贴在脖子上,这小和尚的眼睛里,却看不到慌乱。从这个心灵的窗口,你能看到是他的大脑在紧张地运转,迅速地做着各种判断,以求拯救自己于危局。他沉着地回答着郭子兴的问话,神态恭敬,语言流利,逻辑周密,三言两语就使郭子兴确信他不是间谍。
否极泰来。护城河边这意外的一遇,开启了朱璋成功的序幕。郭子兴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年轻人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,不久,他就把朱璋调到帅府做了自己的亲兵。
注定朱璋出类拔萃的品质是,不管做什么事,只要着了手,他都会全心全意地做好。既然选择了军人生涯,他就强迫自己竭尽全力,去做一个出色的士兵。
在这个年轻人身上,郭子兴不断发现珍贵的品质,头脑异常清楚,说话条理清晰,做事谨慎周密。在他身上,一点也没有年轻人常有的轻浮鲁莽,有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所缺乏的沉着老练。交给他几件事,都办得妥妥帖帖。出兵打仗,这个年轻人很勇敢,“从旁翼卫,跳荡无前,斩首捕生过当”,出色地履行了亲兵的职责。郭子兴尝试着叫他带小队出征,每次朱璋都身先士卒,得到了战利品,从不独吞,总是和大家平分。时间不长,朱璋就成功地在小队里树立了威信。
郭子兴知道他碰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。渐渐地,他有些事,开始找朱璋商量,让这个年轻人帮他拿拿主意。朱璋的意见常常出他意料之外,然而经朱璋分析解说之后,郭子兴又觉得确实很有道理。他对朱如此激赏,以至不久,他就把自己的干女儿马氏许配给了朱璋。这个赤贫农民的儿子,前流浪汉与和尚,现在成了义军帅的女婿,不久,又由小队长升为镇抚。大家改口称他为“朱公子”,有生以来,他开始有了地位,也有了可以看得见的前途。直到这时,他才确信,菩萨指给他的道路是正确的。军人生涯固然风险最大,可是也收益最高。如果不是参加义军,很难想像,以朱璋的出身和素质,会如此迅速地出人头地,在社会阶层上获得令人炫目的晋升。
朱璋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军人生活。朱璋甚至发现自己原来天生就是一名军人。
三
这个“志意廓然,人莫能测”的农村青年,很快让人们领教了他的精明和老辣。
成为“朱公子”之后,朱璋不断四出征伐,一路飞黄腾达,很快升任总兵官。虽然战功赫赫,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却对朱璋不服不忿。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,资历浅,蹿升太快。每次总兵官集体议事时,因朱璋位列总兵官之首,所以理所当然坐在第一把交椅上,那些老资格的军官因此大为不惬,在背后飞短流长,说什么朱璋是靠着“娇客”的身份蹿上去的,说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个好老婆。
朱璋以他极高的天分,树立了一个“以术驭人”的典型例子。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,他叫小兵把会议大厅的椅子撤了,换上长凳。这样在开会时,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选自己的座位。第二天朱璋有意迟到,进会场一看,诸将果然都老实不客气。那时以右为尊,他们把右手都坐满了,留给他最左面一个位置。朱璋一句话没说就坐下了。开会了,讨论军事问题,排在右首的人先发言。这些大老粗坑哧半天,也说不出几句有水平的话。最后一个轮到朱璋,他侃侃而谈,分析得入情入理,大家听了,不得不点头称是,按朱璋的意思去办了。这样的情景出现几次后,再开会时,大家都自觉把左手的位置给他留出来了。朱璋的威信就这样逐步树立起来了。
至正十三年(1353)冬,朱璋看到濠州的红巾军首领们只热衷于抢劫财物,没有远大计划,自觉和他们一起混下去没有前途。乃向郭子兴要求,带领二十四名亲信离开濠州,向南方去发展势力。
南下路上,朱璋的流氓手段得以牛刀小试。出发不久,他听说定远张家堡有一支三千余人的地主武装,孤军乏粮,在军与起义军之间左右为难,不知投向哪一方为好。朱璋亲自前去招降,到了张家堡,巧舌如簧,封官许愿,这支武装的首领大为心动,答应三天后来投朱军。朱璋大喜,回去等候。不料第二天,又有另一支起义军前去招降这支武装,条件比朱璋开出的要好,使他们变了卦。朱璋一听到消息,当机立断,骑马赶到张家堡外,派人去请首领,说有要事相商。首领一到,朱璋立刻缴了他的械,派人把他押回朱军,然后又派人到张家堡,说首领又变计,转投朱军。手下不知是计,三千义军跟随而来。首领无法,只好承认了既成事实。就这样,三千地主武装被朱璋招降成功。
除了招降成建制的武装,朱璋一路又大量招集那些被灾荒赶得走投无路的农民,“不逾月而众集,赤帜蔽野而盈岗”。大军向南,一举攻下了滁州,队伍发展到了三万人。
不久,郭子兴去世,朱璋成为义军队伍实际上的领袖,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军事生涯。十五年的战争风云,催使他的权术日趋精熟,心机日益深刻,推动和润滑着他绕过一个个危机,向权力的顶峰迂回前进。
他善于故作姿态,故作宽大,来收拢人心。韩林儿“大宋皇帝”龙凤二年(1356),朱璋俘虏了陈兆先军三万六千人。朱璋很欣赏这支军队的战斗力,为了征服军心,朱从俘军中挑出五百名精壮,说要安排给他们特殊任务。这些人不知道朱给他们什么任务,惶惶不安。到了晚上,朱把自己的亲兵撤走,让这五百人做自己的大帐侍卫。自己钻进帐篷,脱下战甲,倒头就睡。这五百人感动不已,从此死心塌地效忠朱璋,三万六千俘虏也由此军心安定,很快成了朱军的主力。
对待自己欣赏的俘虏,朱璋有时甚至宽大到没有原则的地步。猛将朱亮祖被俘后,朱璋立刻委以重任。不料几个月后他又叛归朝。后来,在战斗中又一次被朱璋俘获。朱璋爱其武勇,再次释放他,命他带大队兵马跟徐达等人去攻打宣城。朱亮祖由此倾心卖力,为朱璋屡立战功。
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,朱的本性相当狭隘敏感,他的宽大仁慈并不是出于天性,而完全是出于理智的他考量。他的过人之处,就在于必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高明的演员。
为了寻找生存空隙,朱璋经常朝三暮四,虚与蛇委。朱璋的军事生涯,主要是在与周围的汉人武装自相残杀,他不肯为抗大业做多少贡献,在抗战争的最关键时刻,他看到形势对义军不利,竟然两次派人送重礼给军,准备投降朝,夹击义军。政府大喜,授他以“行省平章”的高官。幸亏此时义军势力又起,朱璋这才打消了投降的念头。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也还保持着骑墙态度,并不与军交恶,给自己留有地步,万一运复兴,他又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脚下,不失富贵。(吴晗《朱璋传》)
至于忘恩负义、斩草除根,这些中国权谋家惯用的伎俩,他也运用得十分出色。在北面,全靠韩林儿为主的红巾军抵抗军,才能让他从容在南方发展。因此,他也一直奉韩林儿的“正朔”,上表称臣。当他实力壮大,韩林儿对他无用之后,他派人用船到北方去接韩林儿,说要迎他来坐天下。船到江心,却被他派人凿沉。从此之后,朱璋再也不提自己曾经是韩林儿的臣下,连当年立的一些石碑,也因为曾经用了韩林儿的年号,也一律捶毁,文字史料,更是消灭得一干二净。
内容介绍
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:一个皇帝:朱璋;一个篡位者:朱棣;一个清官:海瑞;一个太监:魏忠贤;一个造反者:张献忠;一个叛徒:吴三桂;一个忠臣:郑成功。
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,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、焦灼和不得已,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、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。
编辑介绍
历史学者张宏杰**作品重装再现,莫言、柴静、章诒和等联袂**!
一个皇帝:朱璋;一个篡位者:朱棣;一个清官:海瑞;一个太监:魏忠贤;一个造反者:张献忠;一个叛徒:吴三桂;一个忠臣:郑成功,七个人,七个侧面,组成一幅大明王朝专制集权制度与中国人精神奴化的完整图像。
了解大明王朝276年历史的经典图书,带您还原一个被过度粉饰的王朝的**场景!
张宏杰把人性的复杂、深奥、奇特、匪夷所思在历史场景中做出深度还原,原本熟悉的历史**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,让读者能够在现实中读懂历史的兴亡进退。
作者介绍
张宏杰,蒙古族,1972年生于辽宁。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,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,清华大学博士后,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。著有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《坐天下》《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》《给曾国藩算算账》等。曾在《百家讲坛》主讲《成败论乾隆》,大型纪录片《孔子》《楚国八百年》《戊戌变法》总撰稿。
信箱:zhj1368@163.com
微博:http://picimg.witdes.cn/pic/weibo.com/zhjwb
已出版作品目录:
《千年悖论》
《坐天下》(第一版名为《坐天下很累》)
《中国人的性格历程》
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
《饥饿的盛世》(第一版名为《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》)
《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》
《给曾国藩算算账》(京官时期)
《给曾国藩算算账》(湘军及总督时期)
《张宏杰讲乾隆成败》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蔚然家居¥30 元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如意装饰画¥30 元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如意装饰画¥33 元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瀚峰商贸¥51 元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诵劲百汇¥1148 元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起点餐饮装饰画¥31 元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起点餐饮装饰画¥31 元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积德¥2009 元